10月9日-11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
本次全国总决赛由现场答题、分组答辩、路演三个环节构成,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52支队伍进入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创“芯”之星3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99项。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BiCASL实验室共有4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此外,赵健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本次比赛BiCASL完整的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喝白开水开地摊队(齐翔奡、何涛、马周辰)
二等奖:
摆地摊卖白开水队(高卓、陈逸飞、陈威富)
逛地摊买白开水队(周婷、黄家杰、王露露)
老牛队(朱思瑶、郝禹植、蒋宇航)
优异成绩背后离不开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本次大赛表现突出的“喝白开水开地摊队”三名队员齐翔奡、何涛、马周辰也为大家带来了以下心得分享。
一等奖颁奖典礼,右二为“喝白开水开地摊队”
夯实基础,从“芯”启航
我们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CASL实验室的“喝白开水开地摊队”,团队三个人的方向都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为了开拓视野,检验我们的知识基础,我们报名参加了“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
关于赛前准备,在比赛前两天,去年获得”华为杯”创芯之星奖的何涛同学给队员们讲解了去年比赛的题目,介绍了比赛流程,并且安排队员们赛前复习一下模拟集成电路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运算放大器、带隙基准、LDO等。9号下午来到临港新片区比赛场地之后,我们进入比赛场地,下载安装了比赛需要的软件,并且配置了工艺库。
10号上午8点就开始笔试加机试。笔试环节占30%分数,由于考试的四十道题目涉及范围广,包括模拟、数字、器件等,且只有30分钟的作答时间,我们制定策略,靠平时的积累尽可能去答题。机试题目占70%分数,因此机试需要较好的完成。机试一共两道题目,第一题是带隙基准的调参,第二题是LDO。我们的分工较为合理。马周辰同学负责第一题的带隙基准调参,何涛负责第二题LDO的设计。齐翔奡同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负责提供帮助和提供思路。在带隙基准的设计中,主要需要理解带隙基准的原理,清楚正负温度系数电压在哪里产生,并且利用好工具进行参数扫描。在LDO设计中需要一个让输入电压确定的反馈,还需要一个让输出阻抗很小的反馈,最终的设计借鉴了去年的赛题,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造来达到设计题目的要求。整体来说两道题目还是很考验理解的。
11号凌晨4点,我们收到了晋级答辩环节的通知。在答辩现场,何涛同学在六分钟的时间里展示了我们的成果:一种低功耗自适应通信路径补偿的人体信道通信收发机设计。主要的创新点在于自适应人体信道通信路径补偿技术。其实现方式是采用数控电感用于谐振,首先由信号强度计检测信号,之后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控制数控电感,使得谐振点能够在人体姿态改变时也能跟踪载波频率。我们的成果解决了信道不稳定的问题,显著提升通信的能效。令我们很开心的是,评委们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问答环节问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作了很好的回答。凭借答辩期间优异的表现,我们得到了评委的认可,在答辩结束之后获得了进入下午路演环节的资格。
在路演环节,我们克服疲劳和紧张情绪,最终在评委面前展示出了最棒的一面。虽然最后很遗憾没有拿到创芯之星,但是能夺得一等奖,仍然感到十分自豪。希望我们的经历对实验室的大家有所帮助,明年能够争取更进一步,夺回创芯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