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第二期“智慧医疗医工交叉学术沙龙”在大零号湾成功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生物电路与系统实验室(以下简称BiCASL实验室)与上海智慧儿科临床诊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儿医中心)主要团队成员共计二十余人参与本次沙龙活动,双方就生物医疗信号数据库的建设展开了激烈的交流与讨论。
沙龙由上海交大微纳电子学系王国兴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列宾研究员联合主持。
沙龙伊始,王国兴教授致辞。他对上海交大电院副院长郭小军教授、微纳电子学系陈海宝副教授出席本次沙龙表示欢迎,并希望大家通过本次沙龙共享心得、总结工作、展望未来。随后,赵列宾书记介绍了此次儿医中心的与会人员。最后,郭小军教授致辞,他肯定了医工交叉学术沙龙的必要性,然后提到儿童医学的特殊性,最后祝愿沙龙越办越成功。
首先由上海交大电院金耀辉教授带来题为“数据库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范”的讲座。金教授介绍了科研数据共享的FAIR原则,指出建立开源机制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率收益,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全球最大代码数据开源平台Github成功解决上述挑战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开源成功许可的重要性。此外,他还介绍了团队开发的白玉兰开放数据管理中心以及取得的巨大成效。
随后,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负责人钱天翼博士带来题为“医学人工智能数据集通用要求解读”的讲座。他提到临床实际场景的复杂性和艰苦性要求通用数据集的采集应列有标准,并逐条解读了医学人工智能数据集通用要求。
儿医中心呼吸科殷勇主任汇报了呼吸音数据库建设的情况。他介绍了现有的呼吸音采集流程,提到可穿戴呼吸音采集设备可以实现连续采集,且加入了自监督算法进行标注,极大地提高了采集和标注的效率。
儿医中心消化科丁盛医生汇报肠鸣音专病数据库建设的设想与进展。丁盛医生不仅说明了数据库管理、利用及分析的现状,还指出数据库来源与采集标准化流程已确定,但面临着人力资源和设备不足的困难,因此数据库的建设仍需继续努力。
儿医中心吴可菲医生介绍了血细胞专病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和设想。她展示了已经建立的数据库网站,同时说明未来的数据库会增加血液疾病的类型,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血细胞的标注。
儿医中心林继雷医生带来儿童肺炎数据库的介绍。该数据库已经用于临床辅助诊断与治疗。他简要介绍了利用自建肺音数据库对肺炎早期预测,并提出建立多模态肺炎数据库,融合呼吸音进行更多方面的探索及展望。
儿医中心袁加俊医生介绍了开源平台建设的进展。该平台旨在对标PhysioNet网站,收录多种数据库,最终形成可以支撑科学研究、临床学习的高效平台。同时,袁加俊医生指出今后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平台的界面和功能来吸引更多开放资源,以开源数据平台为载体,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共享。
儿医中心郭薇薇医生进行了关于“适用于新生儿的智慧检测集成设备的研发设想”的汇报分享。在早产儿面临着严重并发症的背景下,其团队想开发基于光电式传感的高危新生儿单通道多生理信号集成的智能监测设备,为现有新生儿数据库剖析,在院前、院中和院后不同时期对危重新生儿的生理状况进行监测。
上海交大曾琳老师线上汇报了危重症专病数据库建设的设想和进展。他从目前重症数据库稀少的现状讲起,介绍了现有的呼吸机为主线的MIMIC数据库,提出建立多模态危重数据指标的阶段性目标。
最后上海交大BiCASL实验室的李永福副教授讲述了对医学数据库建设的思考。他列出目前肺音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并对未来半年举办学术会议、学术竞赛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希望通过举办公开活动扩大数据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
在总结交流环节中,郭小军教授表示儿童医疗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是千万父母非常关心的问题,并将支持智慧医疗学术沙龙活动的进一步推广。随后,王国兴教授表示做科研的关键点是和不同领域的人沟通交流,共同合作,扩张方向,以十年为目标做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产品。 最后,赵列宾书记总结发言。他由衷地感谢合作伙伴的支持,并对本次会议的汇报有如下感悟:第一,在数据采集方面,针对不同的临床学科和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个性化,但不能忘记标准化、规范化;第二,在分析数据方面,需要有统一的路径和统一管理的集成平台,并向已有的标准和数据中心持续学习;第三,数据库的建设没有规模就没有质量,因此需要定一个体量指标,并在明年年底达到;最后在实现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之后,争取产品化,将数据库真正运用到临床研究与科学研究中。
智慧医疗医工交叉学术沙龙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生物电路与系统实验室联合上海智慧儿科临床诊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系列性医工交叉领域学术研讨活动,将临床医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致力于解决医疗应用中的问题。通过双方深入的交流合作以及集体攻关学习,医工交叉学术沙龙将进一步推动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的产出。